Saturday, February 22, 2014

華人華語 怨東怨西

三、
“多說華語,少說方言”相信是很多人的“童年回憶”之一。記得讀小學時,校方刻意把這句話製成海報,和其他格言並列,張貼在學校各個轉角的柱子上。格言皆有導人向善的真意,天真爛漫的小孩循此道理,格言裡要我們少說的方言,必然是不好的東西了。所以我們開開心心地學華語,在學校裡排斥方言。在學校裡說方言的,必定是壞學生。
有了華語之後,更上一層樓,我們還有“標準華語”。電視上的新聞播報,學校裡的講故事比賽、演講比賽等等,講的不只是華語,還是“標準的華語”。我參加過這些比賽,後來覺得“標準的華語”音調太噁心,過不了自己那關,遂退出“標準華語壇”,按住噁心做聽眾。
那時心裡有兩個互相衝突的想法:一、那並不是標準的華語:北京那裡的人(不是考古發現的原始人“北京人”)說的可不是那樣的!他們所謂的“標準”不標準;二、語言沒有標準性,語言只有地方性。生而為馬來西亞人,我們就說我們的華語,用我們的腔調,用我們的語法,用我們的用詞,沒有“標準華語”這回事。那是一種身份象徵,也是一種身份認同。
抱著這兩種想法,一方面,看本地華語電視節目時我常常會有很多批評進而憤怒轉台;另一方面,對那些到台灣留學後帶回一嘴台灣腔的人就是一臉不屑,好像他們出賣了自己的身份,看待他們如叛徒。
現在回想,那當然是很憤青的想法了。
受過教育的我們(小學、中學、大學),在怨東怨西之前,應該要問——事事皆問——“為什麼”!這是一個看事情比較可取的角度。馬來西亞人習慣用價值觀——即“應不應該”——來看事情,我認為這是我們社會比較悲哀的一面。用價值觀來看待事情,結果是很多事情沒有討論的餘地,因為公有公理,婆有婆理……各打五十大板?你就想!我是校長,你是學生,你敢罰我五十大板!?
回說語言問題。本地華語節目的問題是個表象,留台人帶回了揮之不去的台灣腔,也是個表象。為什麼我們不能以“南洋腔”在台灣闖天下呢?這個問題的答案想當然耳,是語言的基本功能——溝通使然。台灣人不熟悉我們的腔調,我們故而配合之。這一個理由很有說服力,可是我們要進一步看,為什麼留台回馬後,台灣腔依然揮之不去呢?語言優劣立見高下!
餘下來的一些問題,不如看官和我一起討論討論吧——
為什麼華語教育搞了那麼多年,似乎外國任何一片土地上的人(包括大陸台灣香港)都不知道這片土地上有近千萬口說華語的華人呢?
獨中堅持母語教育,可是我們的母語為什麼是“華語”呢?為什麼不是我們母親說的福建話、廣東話還是潮州話呢?
會說華語,是不是就能保住民族的根本呢?我們民族的根本,又是什麼呢?認“華語”為母語,保住的會是根本嗎?


新年回家有感·之二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